博珏命理网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刘恒紫薇斗数

时间 : 2025-08-17   | 最后更新:2025-08-18 作者:博珏命理网

2016-05-12张蠡良时拾史事

虽说当时吴王刘濞是诸侯王中更具有实力的一位,可若想跟中央一对一的单挑,那也还是痴人说梦了。以刘濞的智慧,当然不会不明白,自己还需要同盟。一匹狼是不足以击败老虎,刘濞需要一个狼群,所以刘濞准备多选择几位同盟。

背景:七国之乱形势

然而 *** 这种事,比结了婚出轨还要提心吊胆,所以刘濞一定要瞄准极有可能被说服的诸侯王才行。否则一个不成功,事情泄露出去,皇帝就算不先发制人,也会做起防备,到时若要把 *** 变成“清君侧”,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先让我们看看刘濞都拉拢了谁。

事实证明,刘濞是个枭雄,并且是个极具眼光的枭雄。刘濞最想拉拢过来的,就是胶西王刘卬。刘濞选择刘卬有很多原因,首先刘卬本身就是个很“野”的人,平时争强好胜那是出了名,反正 *** 这种事他胶西王是绝对敢做的。其次就是胶西王在当时齐地诸侯国中隐约成为了领头羊,当年齐悼惠王刘肥的后裔里,属刘卬最有威望。所以,如果能拉这位胶西王下水,那自己就相当于拉了齐地的大部分力量。

刘濞派了自己的中大夫应高作为说客,前去说服胶西王加入自己的阵营。果然,刘濞不愧是有识人之才。应高此番前行,实实在在的为刘濞立了一功。开始时,胶西王还并不想谋反,多亏了应高这一张嘴。

从一个细节上,就能看出刘濞对应高的信任,以及应高作为说客的水平。刘濞此番派应高作说客,并未给应高带上自己的手信,而是让应高随机应变。要知道,拉人家一起谋反这种事,连个吴王的书信都没有,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那么刘濞敢断定胶西王会听从应高,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应高和刘濞关系之亲密,是天下人皆知的;另一个可能就是,刘濞相信,放眼天下,没有应高忽悠不了的人。

胶西国

应高见到胶西王刘卬后,开口就道:“吴王不肖,日夜担忧,不敢拿自己作为您的外人,所以派我前来让大王您明白他的好意。”开口便勾起胶西王的好奇心,牵着刘卬听,而不是推着刘卬听,也可见其纵横才能之一斑。

刘恒紫薇斗数

胶西王不明就里,便开口问道:“不知有何指教?”

应高回答说:“现今皇帝任用奸臣,被奸佞蒙蔽,追求小利,擅自更改法令,侵夺诸侯封地,剥夺诸侯国的领土越来越多,错杀良善之人,日以益甚。俗话道‘吃完米糠就会吃米’,吴王和胶西王都是当今有名的诸侯王,一旦被皇上注意到,恐怕就不会安宁平静了。吴王身患內疾,不能朝见皇帝已经二十多年,曾担心被猜疑,又没办法解释,纵然如今已是胁肩累足,却还是不能释然。我听说大王曾因为擅自 *** 爵位之事而被削减封地,纵然大王有罪,也罪不至此(皇帝明摆着要整你)。恐怕接下来皇帝不会就这么放过您,那时或许就不是削地那么简单了。”

此时的胶西王还不敢确定应高的来意,只能继续问道:“的确如此,你说我该如何是好?”

应高又回答道:“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如今吴王觉得自己与大王有相同的忧虑,愿因时循理,牺牲个人为天下除害,不知大王您怎么想?”

听完应高的话后,刘卬终于确定了,应高是来拉自己谋反的!此时的刘卬如同当年的胡亥,还保持了一些良知,回答说:“我哪敢 *** 啊?虽然皇帝现在步步紧逼,不过我本就是身负死罪之人。怎么能再不拥戴皇帝呢?”

应高此时一听,便假装义愤填膺地说道:“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当今天子,侵夺诸侯封国,蔽塞忠良之臣,朝廷之臣也都有对其咬牙切齿,诸侯也都有反叛之意,人臣之事已做到了极点。”顿了顿,应高又话锋急转,说道:“现在彗星出现,虫灾不断,此乃(上天的警告)万世一时。况且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所以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理由,在外追随大王车后,驰聘天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倘若大王您愿意与吴王合作,那么吴王就会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敖仓的粮食抵御汉兵,等待大王您的到来。如果大王到时真的会来,那么天下就可以并吞,两君分治天下,岂不妙哉?”

不与吴王合作,朝廷或许还会加害自己;与吴王合作,自己就可能君临天下。一弊一利,胶西王终于决定与吴王一道,拉起反叛的大旗。

当应高把说服了胶西王的消息带回给刘濞后,刘濞也很重视的亲自来到胶西国,与胶西王刘卬立下盟约。

作为齐地诸侯国中的老大,胶西王又为刘濞带来了一票小弟。刘卬派了使者前往齐国、灾川国、胶东国、济南国和济北国,劝诸侯国与自己一同东进诛杀晁错。五国无一例外,全都答应了。当然,嘴上答应,不代表实际上也会有所行动,这就是后话了。

搞定了齐地诸国之外,吴王刘濞还瞄准了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

刘戊这个人,单说他无能都算是嘴下留情,刘濞不会不知,但刘濞觉得,多一个盟友,就少一个敌人,就算你啥都不会,光带着人在那喊两嗓子都管用。刘濞选择刘戊作为自己的盟友,之一是因为刘戊和当今皇帝的关系离得实在是远。刘戊的爷爷就是当年刘邦那个 *** 刘交,这都分开了三代,平时见面又少,自然是没什么感情可言。之前也说过楚王刘戊是个 *** 狂魔,在薄太后服丧期间还犯了私奸罪被皇帝削了东海郡。所以刘濞断定,只要自己愿意,楚王刘戊是一忽悠一个准。果然,没费什么功夫,楚王刘戊就成为了刘濞坚定的盟友。

至于赵王刘遂,因为晁错也曾借口削了赵国一个常山郡,所以刘濞也打算在刘遂身上赌一把。没想到,刘濞这一赌还真赌对了,因为刘遂是个节 *** 碎了一地,扫都扫不起来的人。七国之乱中,谁最可恨?不是吴王刘濞,而是赵王刘遂。像刘濞 *** ,拉的大多是自己刘氏家族的人,虽然也派人忽悠东瓯跟自己一同攻打汉朝朝廷,但那些南方小国都是不足以对整个汉朝造成威胁的,事成之后哪怕自己翻脸不认人,说要搞定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可刘遂不一样,刘遂直接拉来了匈奴助阵。

汉武帝继位时的疆域图,仅供参考

匈奴与那几个南方小国不同,在当时,即便是团结的汉朝,想与匈奴争锋恐怕也要处在劣势,更不用说内乱之后的汉朝。好在是后来周亚夫、灌婴等汉朝将领给力,不用太久就平定了叛乱,让匈奴还未来得及介入,否则刘遂此举便将汉朝几十年韬光养晦的成果毁于一旦。

刘濞选择的刘氏盟友,都是与文帝这一支有过节的,比如齐地诸国。在当年平定诸吕时,“齐国三兄弟”是刘氏家族中出力更大的,最后却让刘恒当了皇帝。若是没有刘恒,保不齐他们那几个诸侯王中谁就是皇帝了。

除此了齐国外,淮南三国也都跟文帝这一支有着相似的隔阂,当年淮南王刘长,就是被刘恒流放最终死在了路上,所以刘濞也准备在淮南三国身上赌一赌。不过既然是赌,那就有赢有赔,这次刘濞可真是赔了。

先说淮南三国中的庐江国,当吴国说客来了之后,人家庐江王理都不理,让吴国使者吃瘪难堪了,刘濞赔了一手。

让刘濞割肉的是衡山国,衡山王一听刘濞要反叛朝廷,当下表示,“老子跟你拼了”,然后做足了准备随时防御吴 *** 队。在后来的七国之乱时,衡山王率军坚守阵地,打死都不投降,为中央的平叛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唯有在淮南三国中的淮南国身上,刘濞看到了回本的希望。本来淮南王都答应好了与吴王一起发兵,结果朝廷作弊,中央派往淮南国的丞相骗走了淮南国的军权,在七国之乱时坚守城池,这倒也暂时挽救了淮南王刘安的命。为什么是暂时?后来的事以后说。

中原一打架,南方的小国就必定有人会露头。而中原也必有一方想要拉拢这些南方小国。刘濞此时便是如此。刘濞开始拉拢了闽越,却遭到了闽越无情的拒绝。之后又拉拢了东瓯,实际上刘濞并不指望东瓯能为自己的“清君侧”工作作出多大贡献,只要别在自己西进时放火烧了吴国的后花园,刘濞也就心满意足了。东瓯一想自己不用出力,还能拿到好处,自然也就同意了。

最后刘濞将自己能拉拢人都拉拢了过来,就开始做起了最后的准备。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此时的晁错还不知自己未来的命运;此时的晁错还在得意于自己的改革;此时的晁错思考着如何智斗政敌;此时的晁错还认为自己的明天是晴天。殊不知,自己早就被全世界所否定,这个全世界,就包含了晁错的父亲。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晁错的父亲并不是之一个跳出来否定晁错的人,却是之一个给晁错带来伤痛的人。在晁错一连修改三十余条法令,大削诸侯封地时。晁错就已经背上了恶名,诸侯怨恨,百姓议论。作为一个时刻关注着儿子的父亲,晁父又怎会没有听到这些对晁错攻击的话语。终于有一天,晁父从颍川赶到了长安,找到了自己的儿子。

父子相见,没有寒暄。晁父对晁错说道:“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掌政权,侵害了诸侯王的利益,疏远了帝王家的骨肉亲情,人们都在责怪怨恨你,你又何苦如此呢?”

晁错不以为然,回答道:“当然。倘若我不这样做,天子不会尊贵,国家将不得安宁。”

晁父听罢悲痛的摇了摇头,说道:“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晁家却危险了,我要走了。”晁父的最后一句话,晁错没有听懂,可随后便懂了。

晁父言罢便服毒而死,临死前只留下了一句话:“我不忍看到大祸连累自己。”话虽如此,晁父又岂是此意?晁父不过是想用自己的死,让晁错停下自己的脚步,得以保全性命罢了。

可惜的是,晁父的死并没有能让晁错回头。或许晁父没有晁错好学,但晁父一定比晁错聪敏。正如晁父所料,仅仅十多天后,以吴楚为首的七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誓要诛杀晁错。

吴王这里,不缺的东西有两样,一是人二是钱。先是在吴国境内发了一道征兵令,“我年纪六十二岁,亲自统帅军队。小儿子今年十四岁,也同样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长者和我相同年龄的,年轻者和我小儿子相同年龄的,就都要出征。”换言之,整个吴国境内,下到十四岁的少年,上至六十二岁的老人,都要跟随刘濞此次西征,征到的士卒达二十万。刘濞说了自己全家老少都奔赴沙场,却没说这场仗只是为刘濞一家而战。

刘濞明白,此次西征,不成功便成仁,若是西征失败,朝廷也不会让自己有机会退守吴国偏居一隅了。“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个道理刘濞不是不知,只是刘濞知道。若是自己撑不过这场战争,也甭指望有明年了;相反若是刘濞胜利了,那自己拥有的将是整片海洋。

接着,刘濞又向天下传了一纸檄文:“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灾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愿得诸位指教。因有奸臣在朝,无功天下,却侵夺诸侯土地,派酷吏 *** 惩治诸侯,专以侮辱诸侯为能事,不以诸侯王之礼仪对待刘氏骨肉,抛弃先帝功臣,任用奸邪,惑乱天下,欲要危害国家。皇帝体弱多病,精神失常,不能明察政情。所以我要起兵讨伐奸邪,敬请诸位指教。我国虽小,土地也有方圆三千里;人口虽稀,精兵亦五十万。本人一向侍奉南越国三十余年,他们的君主也不拒绝派遣士兵跟随我进兵,又可以得到三十万人。本人虽不才,愿亲自追随各路诸侯王。越国和长沙接壤,他们可追随长沙王平定长沙王以北,然后迅速向西进攻蜀汉派人告诉东越王(东瓯王)、楚王和淮南王,和我一起向西进攻;齐地诸侯王与赵王平定河间、河内后,有的进入临津关,有的和我在洛阳会和;燕王、赵王本来与匈奴王有盟约,燕王在北方平定代郡、云中郡,然后统领匈奴军队入萧关,直取长安,纠正天子的错误,来安定高祖庙。希望诸侯能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楚元王的儿子、淮南的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各自以专注此时十多年,怨恨已久,一直希望有所行动。只是我不知诸侯王心意,不敢听命。现在诸位王候如果能站出来一起维护这个即将灭亡的国家,锄强扶弱,来安定刘氏江山,那就是宗庙社稷所希望的了。”

以上这段只不过是檄文的上半段,可以说刘濞这檄文写的十分贼。先将晁错抹黑成一个乱世奸臣,又将汉景帝描述成一个不贤昏君。不但如此,还在文中各种吹牛……

刘濞表示,赵佗没有反对协助自己,可实际上人家赵佗也没有答应要帮他啊。事实证明,赵佗对文帝确实是感恩的,最终也的确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与文帝的儿子争夺江山。当然,此时的赵佗也已经老了。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原为秦朝将领,

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

再者,刘濞硬说人家楚王刘戊和淮南三王早就想着 *** 已经十多年了,明摆着是要把这四位爷往自己的阵营逼,可事实上淮南三国的情况刚才也说过了。

再说说那个躺着中枪的燕王,当时的燕王叫刘定国,人家压根就没心思陪你刘濞反叛,因为这个叫刘定国的一辈子就热衷于一件事,“ *** ”,要说这人是整个西汉最变态的诸侯王那都不为过,可以直接略过。

至于兵力虚假,那倒没什么可说,毕竟不管古今中外,打架之前虚报人数都是必然的。

此前半段檄文的言外之意,更是有点威胁的味道。我刘濞是看这么多诸侯王都决心要打入长安,我才起兵的,所以你如果反对我,就是反对天下人,反对天下大势,是没好果子吃的。

总之,刘濞这檄文的上半段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整个关东几乎都是要 *** 的,诛杀晁错打进长安那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家不要犹豫,赶快穿好衣服加入我刘濞的阵营吧。

至于檄文的下半段,就是表达了自己多么土豪,谁如果立了功,会得到多么丰厚的奖励。“我国虽然贫穷!但寡人节衣食之用,积攒钱财,储备粮食,日夜努力已有三十多年了。为的就是今天!希望诸侯王努力利用这些条件。能逮捕 *** 大将军的,赏赐黄金五千斤,封万户侯;逮捕 *** 将军的,赏赐黄金三千斤,封邑五千户;逮捕 *** 副将的,赏赐黄金二千斤,封邑二千户;逮捕 *** 二千石级别官吏的,赏赐黄金一千斤,封邑一千户;逮捕 *** 一千石官吏的,赏赐黄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户,以上有功的都可被封为列侯。除此之外,带着军队或者城邑来投降的,士兵有万人者,或城中有万户的,与逮捕 *** 大将军的一个待遇;士兵或者户口人数有五千的,与逮捕 *** 将军的一个待遇;三千的,与逮捕 *** 副将一个待遇;一千的,与逮捕 *** 二千石官吏的一个待遇;那些前来投降的汉朝官吏,也可以根据官职大小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赏赐。其他立了功的,也都比汉朝规定的奖励多一倍。那些原来有爵位和封邑的人,投降过来也只增不减。希望诸侯王可以明确的告诉士大夫们,我不会骗他们。我的金钱遍布天下,不一定非要到吴国来取,就算诸王日夜使用,也不会让我破产。如果谁应当受到赏赐,也可以派人告诉我,我会亲自派人将钱财送到他那里。敬告诸王。”

这才叫有钱!兄弟们可劲了花,怎么花本王都不会破产!想到了一直流传的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似乎的确如此。

看着刘濞的一纸檄文,似乎推倒现在的皇帝和诛杀晁错是天下大势,这场战争的胜利似乎注定属于七国联军,还有看的让人眼晕的丰厚奖赏。就算你的良心道德过意不去,刘濞也为你找好了借口,加入七 *** 队攻打朝廷是因为奸臣乱政,皇帝昏庸,而不是你贪图钱财,贪图权力。已经如此了,还有什么理由让你拒绝?有吗?

废话,傻子才会只看看刘濞的檄文就做出决定!看着马路边有重金求子的小广告难道正常人还真会去给人家打 *** ?那不是傻子么!所以刘濞这一纸檄文并没有骗到多少人,许多人都保持着观望状态。当然,还有更多的人,都坚定地站在了朝廷的这一边。因为文帝二十多年的执政,让世人愿意相信这个 *** ,也愿意相信文帝为这个国家选择的 *** 人,不会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

有些人,即使他不在了,可影响力却依然存在。

细心的看官们会发现,刚才说刘濞拉拢的刘姓诸侯国绝不止七个,可是为什么真正起兵的只有七个?这就是中央分派给各地的二千石官吏们起作用了,这些官员们坚定的站在了朝廷的一边。齐国、淮南国、济北国起兵失败。

先说齐国。其实齐王刘将闾本人是持观望态度的,毕竟叛军看起来无比强大,齐悼惠王这一支又都反了,所以开始齐王的确想要跟着反了,可齐国的那些大臣们是坚决反对的,这就让齐王犹豫不决了。

淮南国的话,之前也说过了。至于济北国,和淮南国差不多。济北国的大臣就凶残的很了,郎中令直接强行 *** 了济北王,使济北王不能发兵。所以本该是“十国之乱”,却因为各国大臣们的介入而变成了“七国之乱”。

其实不止是此三国有大臣出来阻止,七国之乱中的主力四国吴国、楚国、赵国和胶西国也都有大臣出来阻止,却并没有成功。至于济南国、灾川国和胶东国因为没有正史记载,我也就不作推测了。

先说阻止吴王反叛的那两个人,一个叫枚乘,另一个叫邹阳。

枚乘,字叔,是淮阴县人。刘濞喜欢招纳贤才,在不知何年何月的时候就招来了枚乘,从此枚乘便在刘濞手下做了郎中。我为什么要先说枚乘呢而不先说邹阳呢?因为枚乘这个人,是个非常失败的说客,充其量也就是个文人。

当年吴太子被汉景帝打死没多久,枚乘就知道了吴王刘濞欲要筹划起兵之事,便开始了劝谏,“我听说有万全之策就会发迹兴旺,失去万全之策,就全彻底灭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禹无十户之聚,却能称王于诸侯。商汤、周武王的封地不过百里,而德政和平,上感天象,日月星辰运行不乱,下施恩惠,不让百姓失望,这是因为他们有圣王之术。所以,父子之情,发自天性……”

基本上枚乘的劝谏就是这么回事,我都懒得写,打出来都觉得像是在凑字数。说服别人又不是小学生写作文,好词佳句多写点还能加分。一个说客适当的使用修辞可以更加吸引听者,可像枚乘这样十句话里前九句都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话,有时还说不到点子上,那就很让人烦了。枚乘的劝谏就是如此,所以后来的枚乘很不受刘濞待见。枚乘也不想自讨没趣,就去梁国拜梁王的码头了。

刘恒紫薇斗数

邹阳的谏书

接着说邹阳,一听这姓,在当时八成是齐地人,就算不是土生土长的,也是老家齐地人。邹阳和枚乘是好朋友,当时还有个叫严忌的,这仨人都是善于写文章和辩论,都很有才。邹阳劝谏吴王的时候,也是引经据典,善于修辞,但不同的是邹阳会为你分析利弊,而不是一个劲的教育你还教育不到点上。

邹阳的劝谏基本就是在提醒刘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刘濞要与朝廷公然对抗,或许会引来外敌,然后又举出了之前 *** 的诸侯王是怎样的下场。虽然邹阳的劝谏看起来比枚乘的更能让人接受,可当时的刘濞失去爱子不久,根本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谏。所以后来邹阳随着枚乘一起去拜了梁王的码头。

除了这两位才子曾经劝谏过吴王外,也有人劝过楚王,但下场可比枚乘跟邹阳惨多了。刘濞再怎么说还是个爱才之人,可刘戊就不管你那一套了。既然你这么烦,那我就让你永远说不出话来吧。

最初起兵的谋划阶段,就有两位楚国的老臣申公和白生规劝楚王,结果这一劝,刘戊就生气了,让两位老臣戴上刑具去舂米。

后来楚王响应刘濞正式起兵,楚国的太傅赵夷吾和国相张尚也来劝楚王不要跟着吴王瞎闹腾,然后就真的被刘戊给杀了。

不过说到楚国的两位老臣申公和白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人很逗,叫穆生。穆生曾经与申公和白生一起,从楚元王刘交开始就辅佐着楚国三代国王。到了刘戊即位一段时间后,穆生就离刘戊而去了,原因很简单,“刘戊没有给穆生甜酒喝。”

穆生的事无关主线剧情,讲了单纯就觉得有意思罢了。

穆生这个人可能跟我一样,平时酒量不好,所以就不爱喝酒。所以从楚元王刘交开始就每次在酒宴上都特意为穆生准备了甜酒喝,这仿佛成了楚国燕饮时一条默认的习惯了。这个习惯直到刘戊在位时被改变了。

刘戊刚继位时,也是每每燕饮都会特意为穆生单独准备甜酒。后来渐渐地,刘戊就不以为然了,也就把这事给忘了。就这么着,穆生不愿意了。穆生退出宴席后就说:“我可以走了。甜酒不给我上,大王轻慢了我。如果再不离开,楚人就该用钳子夹着我推到街市上了。”从此称病卧床不起。

穆生的两位朋友申公和白生听了这理由之后,觉得你穆生实在是矫情,便强迫他继续回去辅佐刘戊,并说道:“你难道就不想想当年先王的恩德吗?今天大王不过是一时失了小礼,你又何必如此?”

穆生听罢,却摇了摇头,说道:“《易经》称‘知幾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先王之所以对我们三人以礼相待,是为了让道存在;如今大王怠慢了我,是忘了道了。忘了道的人,怎么还可以与他长久相处呢?我难道只是为了区区小礼吗?”

虽然穆生的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还是觉得矫情。

同样把劝谏者杀掉的还有赵王刘遂,杀掉了自己的相国建德和內史王悍。

而胶西王刘卬则比较宽容,胶西国群臣表示:“侍奉一个皇帝是轻松的。现在大王和吴王要西进,倘若事情成功,两主定会有分歧,灾难就要从此开始了。诸侯的土地不足朝廷各郡的十分之二,而背叛朝廷也会使太后担忧,这不是长远大计啊!”尽管如此,可刘卬已经下定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与吴王一起搏上一搏吧!

好了,到了这个时候,我又忍不住再夸一下汉文帝刘恒了。汉文帝时期就有意无意的“削藩”在此时就起了大作用。

当年汉文帝的怀柔政策,将赵国一分为二,分给了刘遂和他的弟弟,让赵国的力量大幅削弱。以及将齐国分成六国,淮南国分成三国,都在此时间接地减轻了朝廷的压力。

PS:真的真的8000字了

上一期:换种方式讲西汉44|七国之乱是谁的过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宋朝男性致富信息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影像记录“华山论剑”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535858375,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 ***

更多文章,长按关注

上篇紫薇斗数紫薇星+财锦 北京算命大师姜上老师下篇

最新文章

2025年08月
18
农历 闰六月廿五
乙巳年【蛇年】
甲申月 己未日

最新更新

新历4月出生的男孩起什么名字好?姓名

2019年4月19号辰时出生的女孩起什么名字最好姓名

2019年9月1号出生的男孩怎么起名字,五行属什么姓名

男生超好听的qq昵称

紫薇斗数下载软件

九星命理算命视频

吕祖灵签第五十五签 古人王守仁归隐

吕祖灵签第24签问事业

2024年1月1日老黄历,吉日查询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